潇湘八景:画卷里的美丽湖南
专栏:湖南记忆
发布日期:2022-06-20
阅读量:3008
作者:陈先枢
收藏:
湖南长沙大西门外,原有一座八景台,建于北宋嘉祐年间,即公元1056—1063年。 据米芾在长沙偶得李成所画《潇湘八景图》后所题《湘八景图诗序》的史实,李成作图时间要比宋迪至少早百年。END *本文来源:湖南陈先枢。

湖南长沙大西门外,原有一座八景台,建于北宋嘉祐年间,即公元1056—1063年。八景台上摩画着宋迪“潇湘八景图”。大西门遗址在今五一大道湘江大桥之东引桥附近。


图片

长沙八景台原址新建台阁和长廊  陈先枢摄

 

潇湘八景是湘江流域的八处胜景,始名于北宋沈括《梦溪笔谈》。笔谈说:“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落雁、远浦归帆、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夕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宋迪为北宋画家,洛阳人,《潇湘八景图》是其代表作。从湘江上游起,八景依次为:永州的潇湘夜雨、衡阳的平沙落雁、南岳衡山的烟寺晚钟、湘潭昭山的山市晴岚、长沙橘子洲的江天暮雪、湘阴县的远浦归帆、岳阳君山的洞庭秋月,只有渔村夕照位于沅江流域桃源县的白鳞洲,与桃花源景区隔江相望。

 

据米芾在长沙偶得李成所画《潇湘八景图》后所题《湘八景图诗序》的史实,李成作图时间要比宋迪至少早百年。除北宋李成、宋迪外,历代先后有南宋画家牟熙、夏圭、释玉涧、王洪作《潇湘八景图》;明朝书画家文征明作《潇湘八景图》册页、文从昌《潇湘八景图》册等。可惜大多失散。


图片

现身于拍卖市场的明代文从昌绘潇湘八景图

 

今存几组完整者均流失海外,如宋代牟熙的《眺望潇湘八景图》今藏日本东京博物馆;宋代王洪的《潇湘八景图》今藏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日本东京博物馆还藏有宋僧法常作的《远浦归帆图》、宋僧玉涧的《远浦归帆》《洞庭秋月》图等。


图片

宋代王洪绘《江天暮雪》图

 

公元1080年(宋元丰三年),画家、书法家兼诗人米芾来到长沙,偶得李成的《潇湘八景图》。李成(919—967),号营丘,陕西长安市人,五代宋初画家,与董源、范宽并称“北宋三大家”。他所画的《潇湘八景图》,当时人已经认为没有真迹传世。米芾突然在长沙购得,如获至宝,欣喜若狂,爱不释手。又乘兴登上八景台,饱览湘江风光,于是以李成《潇湘八景图》为素材,并结合自己的游旅和体会,挥就洋洋洒洒的《潇湘八景图诗并序》,以抒钟爱之情,传山水之美,表达对潇湘山水的无比热爱。《潇湘八景图诗并序》一经刊行,豪门贵族竞相传抄,以致“洛阳纸贵”,慕八景台之名的游客蜂拥而来。

 

米芾(1051—1107),字元章,湖北襄阳人。其书法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合称“宋四家”。多蓄奇石,世号米癫。曾任校书郎、太常博士、礼部员外郎等职,后为书画博士,著有《室晋英光集》。


图片

米芾像

 

米芾对石的爱好近乎“痴”和“癫”,外出时曾见到一块奇石,他竟绕石三天,搭棚观赏,不忍离去。后人在他搭棚拜石处修建了一座“拜石亭”,还在奇石与亭子之间修建了“绕石桥”。他在江苏涟水为官时,常去毗邻的灵璧县搜集奇石,回来后终日把玩闭门不出。米芾玩石,影响了他的仕途升迁,一生以五品官而终。但他并不后悔,一生都在藏石赏石,还总结出“瘦、秀、皱、透”四字相石法。潇湘八景几乎处处都有奇石和石景,米芾去游潇湘八景,也是为了拜石。他在《潇湘八景图诗》的跋中说:“余购得李营邱画《潇湘八景图》,拜石余闲,逐景撰述主人,以当卧游对客,即如携眺。”


图片

米芾《潇湘八景图有序》仿品

 

米芾《潇湘八景图诗》如下:

 

《潇湘夜雨》:大王长啸起雄风,又逐行云入梦中。想象瑶台环佩湿,令人肠断楚江东。


图片

永州潇湘夜雨   陈先枢摄

 

《山市晴岚》:乱峰空翠晴还湿,山市岚昏近觉遥。正值微寒堪索醉,酒旗从此不须招。 


图片

湘潭昭山山市晴岚   陈先枢摄

 

《远浦归帆》:汉江游女石榴裙,一道菱歌两岸闻。估客归帆休怅望,闺中红粉正思君。

 

《烟寺晚钟》:绝顶高僧未易逢,禅林长被白云封。残钟已罢寥天远,杖锡时过紫盖峰 。


《渔村夕照》:晒网柴门返照新,桃花流水认前津。买鱼沽酒湘江去,远吊怀沙作赋人。


图片

桃源渔村夕照 陈先枢摄

 

《洞庭秋月》:李白曾移月下仙,烟波秋醉洞庭船。我来更欲乘黄鹤,直上高楼一醉眠。


《平沙落雁》:书断衡阳暂此回,沙明水碧岸莓苔。相呼正喜无矰缴,又被孤城画角催。


《江天暮雪》:蓑笠无踪失钓船,彤云黯淡混江天。湘妃独对君山老,镜里修眉已皓然。


公元1188年(淳熙十五年),南宋永嘉学派的代表人物陈傅良讲学岳麓书院,又在八景台边建有二亭,登临观景者日多。加之众多名家纷纷为八景台题诗、撰文、作画,八景台遂名噪海内。

 

至元代,八景台仍是登临观景的胜地。有一代宗师之称的欧阳玄返乡省亲时就登过此台,留下《登八景台》诗:“山几重兮水几重,晴岚夕照有归鸿。潇湘八景丹青画,都在高台指顾中。”


图片

长沙湘江风光带上的“潇湘八景”铜浮雕   陈先枢摄

 

潇湘八景实际已经超越风景和美术范畴,成为中国历史上一种奇特的文化现象。论其艺术价值,古人将自然风光的美和生产生活的美经过艺术加工,抽象成的一种能在文人心中产生共鸣的美的符号。文化名流苏轼、米芾、马致远、李东阳、文征明、王夫之、郑板桥等为后人留下有关潇湘八景的大量诗词,积累成丰富的诗歌宝库。

 

《潇湘八景图》一经问世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走出湖南,走向全国并在东亚传播开来。全国各地逐渐出现诸如燕京八景、金陵八景、长安八景、关中八景等“八景”空间。“潇湘八景”在北宋传到韩国。元朝时韩国诗人李齐贤写过一组优美的词,其中《潇湘夜雨》云:“潮落蒹葭浦,烟沉橘柚洲。黄陵祠下雨声秋。无限古今愁。漠漠迷渔火,萧萧滞客舟。个中谁与共清幽。唯有一沙鸥。”这难道不是地道的“中国味”吗?


END 
*本文来源:湖南陈先枢
上一页:暗战,为湖南和平解放
下一页:湘江与湖南文化的N个侧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