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长沙三千年,“安史”之后始繁盛(下)
专栏:聚焦城市
发布日期:2023-05-16
阅读量:4787
作者:城小忆
收藏:
我们的家乡长沙,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3000多年之久。(2)刘蜕“破天荒”裴休在西楼还指导、支持一个名叫刘蜕的后生发愤苦读。另一个例子是圭塘河。

图文/曾英、李文华 

我们的家乡长沙,是国家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有3000多年之久。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有发展比较缓慢的时期,也有发展比较迅猛的时期。


从宏观上来看,发生在唐朝鼎盛之时的“安史之乱”,使北方的众多政治、文化、艺术精英流落到当时比较偏僻但相对安宁的长沙,大量人口涌入,先进工艺带来先进生产力,长沙的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出现历史性大飞跃。


“安史之乱”让大唐由盛而衰,却让长沙“因祸得福”,逐步走向繁盛。

接前文《悠悠长沙三千年,“安史”之后始繁盛(上)》:

图片
三、格局大开:“潇湘亦是我的家”

由上可见,安史之乱,使长沙人口迅猛增长,这些人中多有文化、艺术精英,还有大量的能工巧匠,对长沙发展带来巨大贡献。

1.安史之乱后铜官窑迅速兴起

据前所述,长沙新石器时代就有制陶历史。长沙铜官石渚湖一带在唐初就有制瓷的记载。公元769年(唐大历四年)春,杜甫来到湖湘大地,在岳州稍做休整之后,继续向潭州(长沙)进发,去会见好友韦之晋,请求资助。过了乔口,来到古代楚国铸钱的铜官山下,时湘江风浪大作,杜甫一家只好在铜官渚避风,等待好天气。杜甫作《铜官渚守风》:

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

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

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

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

杜甫看到大火,以为是春耕烧山。这说明其时铜官瓷器的名声还不大,在全国瓷器中影响力还不高,否则学识渊博的大诗人杜甫不会不知道,更不会把烧窑误会为春火烧山。事实上,长沙铜官窑在安史之乱前的史料中鲜有记载。

安史之乱后,北方迁徙来了很多制瓷匠人,促使长沙铜官窑在岳州窑基础上吸收北方唐三彩工艺,形成了以高温釉下彩为特色的窑业,在长沙铜官石渚湖一带形成了规模庞大的瓷器生产和贸易中心,使这里成为一处以民间贸易和海外贸易为目的、以釉上彩“胡风”装饰为特色的外销窑场。

目前在遍及大江南北的交通要道,以及东亚、东南亚、南亚、西亚、非洲等地沿海遗址都发现了典型的长沙窑瓷器,大多是日用器皿,以碗盏类、盘碟类、壶瓶类和坛罐类器物为主。

最集中的一批长沙窑外销瓷器出自1998年印尼勿里洞岛发现的沉船“黑石号(Batuhitam)。满载的6.7万件唐代器物中,长沙窑瓷器多达5.6万多件,占84%。从出水器物上的纪年推断其生产年代是公元826年(宝历二年),绝大多数是瓷碗,多有褐绿彩装饰和诗文题款,多件茶碗自书“盂”“茶碗”“茶盏子”等,其中一件书有“湖南道草市石渚盂子有明樊家记”题记。

“草市石渚”表明石渚湖一带存在一个因瓷器生产与贸易而兴起的大型集市——草市,是一处典型的唐代中叶以后在南方沿江船埠兴起的民间集市,反映了唐代官方坊市制度破坏后民间商品经济的发展,也反映了长沙窑的民间商贸属性。

细致研究现存的铜官窑纪年瓷器资料,统计共发现37例,其中仅1例为安史之乱前的715年(开元三年),其他36例都是安史之乱后;通过比对,安史之乱前的铜官窑瓷比较粗糙,之后的则非常精致、采用了新工艺且诗文题记丰富,这都显著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北方文化对长沙地域文化有了深刻的影响,并形成了现实生产力。

图片

国家宝藏:长沙铜官窑青釉褐彩“春水春池满”诗文执壶
春水春池满,春时春草生。
春人饮春酒,春鸟弄春声。


2.安史之乱后长沙城市格局的发展

一是城市的显著扩张。

从长沙城各时期城址范围示意图来看,唐时的长沙城与之前相比向东、南、北三个方向都有显著的扩张,向西(湘江)也略有延伸,面积是原来的四倍。而且示意图上唐与五代及北宋城址基本是一样的,这样看来,并非指唐早期,应是唐中晚期,即安史之乱以后。

二是城市的扩张与地理环境结合更加紧密合理,形成了显著的山水特色。

原来的长沙城选址为离湘江水面稍有距离地势略高的小块台地,现在依据南高北低的地理环境,向南、向东扩张到妙高峰、龙伏山脚下,对山脚的自然水系改造为护城河道;向北扩张到浏阳河入湘江漫流区域,连接并整浚成护城河道,引浏阳河水入护城河,保证护城河常年水流,并通航湘江;依山水环境在河道上架建桥梁,其中北边水域比较大,在北护城河上自西向东建有活源桥、培元桥、孙家桥、文星桥、司马桥、戥子桥;东边依山势溪流形成比较大的水面与北护城河连为一体,后修建东池;东南边因山势稍陡促,从东南向西建有一步两搭桥、流水桥、登瀛桥。这样从整体上讲,城市进出非常方便,山水风光非常优美。

三是推进了重大市政工程。

(1)修建东池

公元802年(贞元十八年)潭州刺史兼湖南观察使杨凭主持,将今长沙天心阁下天心公园至都正街、古稻田、马王街、小瀛洲一带大片地域,处于龙伏山西北脚下,地势较低,且有自然溪水,开凿整浚并与护城河合为一体,变成一片水光潋滟、山岛耸峙的大型园林,因在长沙城东名曰“东池”,初为潭州官府宴客观游场所。

杨凭系虢州弘农(今河南灵宝市)人,名气很大,与其弟杨凝、杨凌于大历间相继中进士第,时号“三杨”。这是安史之乱后,北方城市建设及园林建设理念引入长沙实践的源头,也是长沙有史可查的第一个重大市政工程。

据载,东池是半环形人工湖,环周九里。杨凭在东池之上常盛款宾客,驻彩旗,动兰桡,泛舟而游,间或有娥眉婵娟,清歌波中,宛若神仙。

唐代文学家符载作有《长沙东池记》,录下了东池的美景:

“右有青莲梵宇,岩岩万构,朱甍(méng)宝刹,错落青画;左有灌木丛林,阴蔼芊眠,不究幽深,四时苍然。池中百鸟飞鸣,每当晨曦初露,金波浮荡,气象万千。”

杨凭刺潭三年,离任时将东池授予“宾客之选者”戴简。

戴简系晋代谯国(今安徽亳县)名士戴逵之后,只当过“连率所宾礼”的小官,虽举贡,却“志不愿仕”。与人交,总谦让三分,但博学多才,精通孔、孟,旁及庄、文,因而成为杨凭的至交。

戴得东池后,在南岸半岛上筑堂而居,“以云物为朋,据幽发粹,日与之娱”。公元806年(元和元年),适逢文坛大家柳宗元谪永州司马,路过潭州,戴氏将其延至府上,宴请之间,得柳氏《潭州东池戴氏堂记》,曰:

“东池丘陵林麓距其涯,坘(dǐ)岛渚洲交其中。堂成而胜益奇,望之若连舻縻舰,与波上下,就之颠倒万物,辽廓眇忽。树之松柏杉槠,被之菱芡芙蕖,郁然而阴,粲然而荣。”

图片

都正街复制的“东池”景观

(2)修建一步两搭桥

东池向西南与护城河连通处,因山势所阻形成90度的急转弯,俗称磨盘湾。因城外龙伏山、东池、妙高峰皆风景绮丽,为便于市民外出游赏,建了两座桥,成放射状向外延伸,在城内只一步之遥,但城外一桥走高通近处龙伏山,下有码头称大高码头,去东池;一桥走平通远处妙高峰,下有码头称小高码头,去护城河。

此段为山急陡处,水面落差比较大,两个码头通称为高码头。从远处看,这两座桥搭在一起,总称“一步两搭桥”。极大地方便了市民出行,外出游览。城内也有一条溪水在稍西汇入护城河,上建有流水桥。这一带风景极为优美,有联为证:

流水带花穿巷陌,归云拥树落山村。

目前,这一组地名还在,街巷地貌还可印证唐时的格局,值得保护。

图片

一步两搭桥遗迹

四是开辟了读书重教、经世济用的文化传承基地:西园北里。

(1)裴休建西楼

裴休(791-864),字公美,河内济源(今河南济源)人,祖籍河东闻喜(今山西运城闻喜),唐朝中晚期名相、书法家,浙东观察使裴肃次子。大中初年,裴休贬职潭州,任荆南观察使,立“税茶十二法”,发展茶马贸易。

他在长沙北城外浏阳河漫流、清静区域疏水筑园建西楼(西园因此而得名),作为休息、读书、习字、游览之所。安史之乱后,长沙人口骤增,加上进出城方便,城外风景怡人,很多人都在城外建房居住。

裴休笃信佛教,还奏建密印寺,请灵佑复出,并捐田千余亩,召各寺名僧会聚沩山,盛极一时。

裴休墓位于湖南省长沙市宁乡县沩山乡清溪村。东距县城约92公里,距密印寺2.5公里。墓处在沩山的一脉端山的山腰,坐西朝东,以花岗石及青石砌成,直径4米。墓首竖花岗石刻“唐故相国裴休之墓”墓碑。碑左右有石刻对联:“亮节高风乾坤并老,慈怀道气天地长存”。为湖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刘蜕“破天荒”

裴休在西楼还指导、支持一个名叫刘蜕的后生发愤苦读。

据载,刘蜕出身寒微,“为文奇诡岸杰,自成一家”,公元850年(唐宣宗大中四年),中进士。刘蜕之前五十年来,潭州(长沙)当地没人中过进士,人称“天荒”,当地考生(解元)称“天荒解”。刘蜕打破“天荒解”,故称为“破天荒”。

魏国公崔铉镇守荆南,赠给刘蜕“破天荒”钱七十万,刘蜕不受。曰:“五十年来,自是人废;一千里外,岂曰天荒?”官至左拾遗。公元863年(咸通四年),刘蜕上书指责淮南节度使令狐绹之子干预政事,以“布衣行卿相之权”,被黜为华阴令。

刘蜕中进士,也反映了安史之乱后,受北方移民文化的影响,长沙中下层读书人越来越多,并逐步崭露头角。

(3)传承至今

世时变迁,这一区域尊师重教、发奋苦读的传统一直传承下来。

南宋时,西园一带被圈入长沙城墙之内。

1859年(咸丰九年),曾任浙江巡抚的胡兴仁引疾回家,在长沙西园大湾购地一片,浚池构亭,精心营造,建起一座风景别致的园林,并取唐朝进士刘蜕读书故地之义,命名“蜕园”。

后此地又被贵州、甘肃提督周达武购得,并筑楼台池馆,仍号“蜕园”。其子朱剑凡将其开办周南女校,意为“周礼尽在,南化流行”,表达要传承传统诗书礼仪,并在南方发扬光大的心愿。

1890年(光绪十六年)五月十七日,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出生于长沙泰安里周达武私宅,即唐刘蜕故宅地。1903年3月29日,近代教育家胡元倓先生在此创办湖南省第一所私立中学:明德学堂

一地相邻两名校,百年英才耀华夏。近代名士黄兴、陈天华、任弼时、周小舟等皆为明德校友,向警予、蔡畅、杨开慧、丁玲等则都是周南俊杰。

章士钊将西园誉为“冠盖之地”,从清廷重臣到民国政要,从维新志士到革命党人,从簪缨世家到学者名师,陈宝箴、陈寅恪、谭嗣同、唐才常、吴芳吉、李觉、谭延闿、赵恒惕、杜心武、蒋廷黻、徐特立、帅孟奇、黎倜康……与此地有关的近现代名人,不下60位。

此处,现为西园北里历史街区,人文气息深厚。

图片

蜕园思源桥

杨凭在东城外凿东池,裴休在北城外筑西楼,都不再以在长沙做官为苦,而是以此为乐,每天读书习字、题诗作画、礼佛向善、悠游自得,还主动开展地方建设,留下千古佳话。从此以后,长沙成为风光旖旎,百姓读书游赏、安居乐业,令人向往的地方。


图片
四、马殷建都:“走上舞台的中央”

正因为有了安史之乱后长沙在人口、文化、经济、城市建设方面的迅猛发展,使得在唐末混战及五代十国时期,一时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区域中心,变成了马殷楚国的都城。

史载:南楚(907年—951年),五代十国时期南方十国之一,历史上唯一以湖南为中心建立的政权,史称马楚,以潭州(今长沙)为首都。自907年马殷受封楚王开始,南楚共44年,若从896年马殷割据湖南开始计,为56年。

南楚创建者马殷是许州鄢陵(今河南鄢陵)人,其自称为伏波将军马援之后。公元896年(乾宁三年),马殷至长沙,自为武安留后,唐朝任命他为潭州刺史、判湖南军府事。897年(乾宁四年),唐昭宗任命马殷为武安军节度使。

他逐个讨伐消灭了湖南境内的割据势力,统一了湖南。

907年(后梁开平元年)朱温封马殷为楚王,927年(后唐天成二年)建立楚国,以潭州为都城,改名长

马殷在政治上内靖乱军、外御强藩,使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发展。

930年(长兴元年),马殷卒,遗命诸子,兄弟相继,马希声随即继位,希声奢侈无度,马希范袭位后在位时间较长,期间出现兄弟内争,马楚政权已经慢慢走下坡路。

947年(天福十二年)希范卒,马氏兄弟相继为战,湖南大乱。951年,南唐乘机派大将边镐攻下长沙,南楚亡。

南楚全辖1府1监27州,即29州、府、监,领106县,下设武安、武平、静江等5个节镇,即今湖南全境和广西大部、贵州东部和广东北部。

南楚在建国之初就奉行“上奉天子”的政策,除马希萼向南唐称臣外,其余都承认五代各朝为宗主国。

南楚一方面充分利用地方资源,发展了以农业为主的社会经济。另一方面倡导教育,继承和发展了湘文化。

马楚时期的王宫就在现在的马王街,现在的小瀛洲菜市场在1932年的长沙地图上还标明是一片水域,是马王的后宫园林,也是唐东池的一部分。小瀛洲东南边的区域应先淤塞,变成了泥泞的稻田,现存古稻田地名。

图片

南楚地图


图片
五、引浏护城:“山水之中是长沙”

前面所述唐时引浏阳河水入护城河是本人提出的观点,在史料上的确没有查到。我也是反复观察历史地图,仔细思考比对后提出的。

主要有以下依据:

1.从历史地图来看

浏阳河入湘江区域有较大的漫流区域,地势低洼、多水。现在烈士公园的跃进湖其实本就是浏阳河的一段,有红军渡遗迹,是1930年代彭德怀率领红军进攻长沙渡过浏阳河的地方。此河段离唐时护城河很近了,之间地势不高,而且有许多断续水域,整浚后可连通,直接引浏阳河水入护城河。

图片

1936年长沙市实测详图

2.从考古发掘来看

《湖南日报》2010年7月21日第007版报道《长沙发现唐宋至明清护城河遗址》,其中有:

“据出土遗物推测,该处河道开凿于唐五代时期,主要使用时期为宋代。此次发掘的区域为长沙护城河的东北角,该段护城河河床东高西低,水流自护城河南部进入,经东北角河道折向西注入湘江。”

从南部进入,注入湘江,从地理上最可能水源就是近处的浏阳河。原来,人们都认为,长沙护城河的水是来自湘江的。但湘江水面与城区地面落差很大,除非涨水时节,湘江水是很难达到城区地面高度的。而东池、高码头等是可以与湘江通航的,这肯定是有更高水位的流水引入。

这一考古发掘,证实了引浏护城这一观点。

图片

《湖南日报》:长沙发现唐宋至明清护城河遗址

3.长沙一直有人工兴修水利的传统

前面讲到东池,就是一个兴修水利的明证。东池作为护城河的一段与东北、西南两线护城河贯通,东北段有浏阳河水引入后,南北两向都有流入湘江的活水,舟辑通航、客流往来、货物运输都非常方便,也推动了长沙经济社会和城市建设的全面繁荣。

另一个例子是圭塘河。长沙多岭多塘,城市变迁,地貌改变了,但至今还有好多地名留了下来。晋太始中,有人在长沙城东南一片大塘发现了一只奇异的大龟,“皎然白色,长四五尺,巡行岸上”,还“数出其塘”,当地的人们认为这是一只神龟,于是把这里的水域取名叫龟塘。

在那个时代,引龟塘之水,形成“良田数百顷”。这事在《太平御览》和《太平寰宇记》等有记录。

《宋史·食货志》记载,马楚政权始兴建水利,把这些塘连成一线,导入浏阳河,使长沙城东南形成农业灌溉区,支持楚经济发展。《湘城访古录》作者陈运溶进一步说,龟塘河并不是始于五代马楚,他们是在晋的基础上把原来的龟塘灌溉工程修得更为完善了。

龟塘河现雅化为圭塘河,整治得风景怡人,游人如织,但极少人知道它是一条人工河。

从地理和空间的角度来看,引浏阳河水入护城河与前述工程相比都是更为简单的事,也是很科学合理的事。

图片

圭塘河风光

4.还有更直接的证据

据前述,从地图上可知,长沙城北浏阳河入湘江区域有较大的漫流区域,地势低洼、多水,也可能就是浏阳河的自然河道淤塞所致,在涨水时,即为浏阳河的分流区域,退水后就变成水塘低地。浏阳河在古代可能就有河道分是从古城东北较近处流入湘

长沙古城因近临湘江,称临湘。在今㮾梨镇浏阳河边有临湘山,这里自晋起就有陶公庙,是寺庙盛地。临湘山可能是因浏阳河入湘江的临湘古城得名的。因山、城很近,又都在浏阳河边上。

最近几十年,在长沙城市建设过程中,特别是地铁盾构开挖中,均发现了在现烈土公园区域、五一广场区域地下十余米触及的是含水的砂砾层,经地质学家童潜明等研究认定是浏阳河古河道。这进一步支持古浏阳河有河道从现烈士公园及五一广场一线注入湘江的观点。

图片

㮾梨临湘山陶公庙


图片
六、悠悠岁月:“不到潇湘岂有诗”

有了安史之乱后人才和经济的注入,长沙逐步繁盛,及至马楚时建都,之后长沙再也不是偏僻卑湿之地了,也鲜见诗文继续把来长沙写得淒淒切切、郁郁寡欢。长沙人文与经济开始全面兴起,并在全国占据越来越重要的舞台。至北宋,长沙地位不断上升。

北宋《元丰九域志》列举宋代2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6处,潭州(长沙)位列其中,其他5处是:汴京、京兆府(西安)、临安、福州、泉州。北宋晚期诗人张祁站在湘江船头,看到长沙城内热闹非凡,诗兴大发,情不自禁地吟道:

春过潇湘渡,真观八景图。
云藏岳麓寺,江入洞庭湖。
晴日花争发,丰年酒易沽。
长沙十万户,游女似京都。

及至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几度入湘,广泛游历,并在长沙盘桓,在《偶读旧稿有感》中写道:

文字尘埃我自知,向来诸老误相期。
挥毫当得江山助,不到潇湘岂有诗。

大有到了潇湘是人生最得意的事之叹,不饱赏潇湘的风景,不见识湘中的人物,是无法写出好诗歌、好文章的!

彼时,学院之风已经大开,岳麓书院跻身为全国著名的四大书院,“惟楚有材,于斯为盛”,长沙由破天荒之地进入了本土人才辈出的时代,开始不断向外输送人才和思想,影响着整个民族和国家的发展进程,这是令人骄傲的后话。

2022年11月13日,本人骑游长沙古迹,想安史之乱后的长沙,曾有诗,引为结尾:

鸥掠沙洲市声嚣,车水马龙十三桥。

泛舟东池日色晚,且往西楼听笙箫。

图片

唐时长沙城示意图(曾英、李文华在长沙考古地图基础上绘制)

参考文献:
[1]谭其骧.湖南人由来考.长水粹编.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163-233.
[2]曹树基.湖南人由来新考.历史地理,第九辑,1990.
[3]薛政超.湖南移民史研究(618-1279年)[D].南京大学,2006.
[4]曾英,向禹,李文华.中国档案文献遗产名录视阈下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绘地图研究[J/OL].山西档案:1-7[2023-02-10].
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4.1162.G2.20221009.1135.002.html
[5]刘美观.长沙窑纪年瓷研究[J].收藏,2010(02):56-58.
[6]宁志新.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问题浅论[J].河北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03):59-66+127.
[7]欧阳峣,唐清.唐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怎样促进了市场规模扩张?[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2,46(04):39-45.DOI:10.13715/j.cnki.jxupss.2022.04.004.
[8]赵颖慧.长沙地下一万米,为什么有它们?[J].湖湘地理,2019.05.23
[9]蒋超,刘振兴,蔡光伟,王子建,黄伟,阳军生. 盾构穿越古河道复合地层预加固方法及掘进效果分析[C]//.2022年全国工程建设行业施工技术交流会论文集(中册).[出版者不详],2022:142-146.DOI:10.26914/c.cnkihy.2022.038168.

END 
*本文由城市记忆CityMemory独家发表。作者 | 曾英,女,1972年生,档案副研究馆员,任职于湖南湘江新区管委会,从事档案管理,城市记忆研究。李文华,男,1966年生,湖南华容人,长沙市城建档案馆研究馆员,从事城建档案管理及建筑遗产保护与创新研究。
*编辑 | 明明。

图片

图片

上一页:找不到相关信息
下一页:湖南博物院 | 湖南省博物馆:打开时空之门